时隔3年回国的日本人惊叹“糟糕,日本变了”!尽管日本依然作为“海外旅行地”持续的人气高涨……

日本《东洋经济在线》17日推出一篇报道,作者是因为疫情而一直被困在海外的日本人,把时隔时隔三年回到日本的所见所闻和感想整理出来发布上传,引起网民普遍关注。以下是作者的全文:

宫本纱也香

2023年5月,新冠被转移到传染病法第5类的同时,日本从海外入境的限制也被取消,据说观光业界随之对入境旅游的景气促进有很大的期待。虽然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各国的游客是主力,但是在欧洲人之间,日本人作为海外旅行地的热情也没有停止过。

实际上,生活在意大利的我周围也有很多人说“终于能去日本了,太高兴了!”和我打招呼的朋友、熟人非常多。在疫情之前当然就有这样的人了,但是现在我在等待!朋友们兴奋地说。而且,就连与我擦肩而过的人看到我是日本人,也会上前搭讪。前几天在医院听见护士们说“我儿子订了8月去日本的机票!”“啊,我也想去,但是哪一家(旅游)代理店好呢?”并没有和我搭话,而是兴致勃勃地说。

你知道吗?日本的8月可真是热啊,虽然这么想,但自己的国家这么受欢迎还是让我感到很高兴和自豪。以前就有喜欢动漫、练柔道等非常喜欢日本的人,在10 ~ 15年前把日本选为“想去的国家”的并不多。但是现在一说到去日本的人情绪似乎比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日本人还要沸腾。

然而,意大利人对日本的热爱,以及日本旅游业和政府的期待,我却有些担心了。那就是,满怀期待而来的游客们,会如期待的那样心满意足,带着对日本的热爱踏上归国之路吗?

为什么会我这么想呢?其实,去年年末,我和很多被“疫情”困住的海外日本侨民一样,时隔3年终于回国了。但是回来之后在日本期间,我不禁一次又一次自问:“日本是不是变了?变得有些奇怪了?和世界脱节了?”因为所到之处都能感觉到这样的违和感。

首先,如果日本期待入境旅游想要以观光立国,那么,日本的公共交通工具等的指南标识就显得非常粗糙和不亲切。当然,与过去相比,英语、中文、韩国语等的指示牌在各处都有所增加。但是,还远远不够,不同车站的内容也不统一,很难理解。
写在东京品川站台上的导览图。用颜色区分,乍一看很容易看懂,但仔细一看,英语标记非常小,各种文字纵横交错,很复杂。
在京滨急行品川站的站台上,地面上画着乘车口和列车的介绍标识,让我感到非常惊讶。

用各种颜色涂得很漂亮,用小字详细地写着去xx的列车在这里排队,停在〇〇的列车是几节编组的列车的几号车厢。旁边还附带了几句英语。但是,那些用颜色区分的含义、似乎表示什么的数字(大概是电车的车厢数)、英文等复杂的纵横交错的介绍,如果不花时间仔细解读,是不可能明白的。

在搭乘急急忙忙赶来的电车时,要一下子做出判断,这个解释实在太过复杂离奇。作为在日本出生长大的日本人,在读写理解上没有障碍的我尚且如此,那么对于外国人来说,恐怕是难上加难。

各铁路公司的各位是否确认过自己制作的引导标识等,是否真的容易看懂?尽管用日本人特有的细心花时间细致地制作,毋庸置疑,一眼就能看出来;但这并不一定对使用者有帮助。最近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日本的生产效率很低”、“岛国特有的自我满足”之类的说法,每当看到这个车站的标识,这些话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如此想来,比起欧美游客是否满意,日本的未来更令人担忧。因为如果把时间花在无用的工作上,在与外国的竞争中落伍,那才是最严重的。

信息的不足用热情来填补?
在多条线路混杂交叉的城市车站,如果不习惯用售票机买票的话真的很麻烦。再重复一遍,我出生在日本,30岁之前都住在东京,现在也会抬头看着复杂怪异的路线图,寻找最终目的地,换乘在哪里坐几线,所以到底该买多少票?……等满脑子疑问。

幸运的是,日本有Suica和Pasmo等方便的东西,如果能活用的话就用不着这么烦恼了。但是,在东京用Suica乘车去外地的话,在下车车站不能用Suica,要买罚单好像也有所谓的陷阱。明明是一段接一段的旅行,中途就不能用了,住在日本的人也不知道吧?讲述真实经历的,是一位住在荷兰的日本摄影记者。

在这种情况下,“亲切”是活跃在日本的有力武器。如果有外国人在车站的售票机前烦恼,站务员就会出来帮忙购买。老人和海外居住的人不知道Suica的充值方法、手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看法而烦恼的时候,会突然伸出手来替他们做,这让他们(外国游客)很吃惊。虽说日本人本质上还是和蔼有好的,但是,如果从扒手(小偷)和偷盗犯罪多的国家来的游客,会以为被抢走,吓一跳。这种帮忙,可能出于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擅长英语,所以就默默地伸出了手。

在某人气拉面店。人气配料的说明也只有日语,外国游客只能适当挑战一下了。(住在荷兰的摄影记者Keiko B Goto提供)
但若是用这种个人层面的热情,弥补服务上的不完善是有限度的。日本的企业和团体是否应该进一步修改接纳外国人的系统?对于年轻一代的游客来说,原本就不需要依赖车站的指示标识,只要使用地图软件就可以自由行走,也不用为软件的使用方法而烦恼。

但游客并不全是年轻人。反而是上了一定年龄的游客更愿意花钱,所以更应该珍惜。

对环境(环保)问题的意识太低
去年冬天,欧洲因乌克兰战争的影响,能源费用暴涨。再加上CO₂排放问题,在意大利出现了政府提出的暖气的设定温度是18度的意见。

意大利大部分的集体住宅,一般都是用煤气加热热水的中央暖气。温度设定受管理员室等控制,个人不能随意更改。往年意大利人喜欢把室温设定在25度左右,即使是大冬天也在家中穿短袖,但今年冬天却在18度的温度下忍耐着寒凌。18度有多冷呢?我在家里也离不开毛衣外面的羽绒。即便如此,一坐着写稿子手就会冻僵,就是这么冷。

是习惯了寒冷的生活的缘故吗?在东京度过的寒冷的三周,总之很热。餐厅也好,百货商店也好,车站内和电车里也好,都热得不行了,已经超过了舒适,只有不舒服。然而,其他人都若无其事地看着手机,在电车里摇晃、麻木……日本真是变了吗?日本人是变成温性动物吗?虽然很热很难受,但因为很有礼貌所以没有抱怨就忍着?为什么会这样呢?难不成大家都外套下面穿的超薄?

在能源不足、环境问题严重堪忧的今天,如此奢侈、浪费能源,只能说人们的环保意识过于低下。过去,人们相信日本细致入微的“顾客是上帝”式的服务是极好的,但在需要防止环境被破坏的今天,各铁路公司应该改变想法。今年冬天要控制暖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荷,请大家多多协助,这样的宣传最终会得到用户的好评。所有人都穿着大衣的电车,暖气应该规制温度甚至接近于零度才对。

圣诞节想吃草莓的日本人……,我在意大利看到了这样的报道。

标题上的意大利语“Giappone,100 euro al kg per le fragole“al cherosene””,直译过来就是“日本,灯油味草莓,每公斤100欧元”。意大利蔬果行业杂志以《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报道,在介绍日本漂漂亮亮草莓的同时,对其生产方法提出了极大的质疑。

图为,意大利市场上的草莓。虽然形状和尺寸都各不相同,但充分吸收了泥土和太阳的营养,散发出强劲的味道(图片由2023年6月意大利都灵笔者摄影)
据说,日本人有重视地产地消的意识,有着不惜花大价钱买应季的东西的国民性,但是,为了满足由此产生的极端的“草莓狂”,日本草莓农家采取的方法,对环保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然而草莓消费者却完全是一无所知。

本来是成长和收获期是春天到初夏的草莓,为了在圣诞节的寒冷时期强行生产,大量使用了暖温室的灯油。报道中记载的草莓生产的碳足迹是葡萄的8倍、是橘子的10倍以上的数据,这并不是意大利记者随便写的,而是滋贺县立大学研究环境问题的吉川直先生的调查结果。

(*碳足迹是指将从商品和服务的原材料调配到废弃·再用为止的生命周期全体通过排出的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按CO₂换算,对商品和服务环节易懂的表示体制)

在世界各地因干旱、暴雨、热浪、森林火灾等气候异常造成的损失持续增加,给粮食生产等带来严重影响的今天,在圣诞节吃上装满鲜红草莓的蛋糕,应优先考虑环保。如果欧美人知道了日本人对环保问题视而不见的自私,会作何感想呢?顺便说一下,圣诞节吃草莓蛋糕是日本特有的习惯,但是,日本人并不知道:圣诞节的发源地欧洲并没有类似的蛋糕。

很多外国人都认为日本人和善亲切,即使发生地震等灾害也不会发生骚乱,即使忘记了东西也一定会找回来,日本是天堂般的国家。事实上,确实有这样的一面。但是,当全世界都在为环境问题而忧心忡忡、为之努力减负荷的时代,把经济和消费者放在首位的日本,会不会因为太过落伍而遭到他国的轻视呢?

塑料和过度包装
说到环境问题,日本现在塑料到处都是,虽说以简易包装为目标,但在意大利生活惯了的我看来,可能会被骂是出愚守,但不得不说还是有很多过剩的包装不可能被再利用了。用厚厚的塑料包装袋包装的点心,又装进了好几层漂亮的盒子里。每次扔掉日本的食材垃圾时,我都会发出叹息声。
写到这里也许会听到,“没有的事。日本也有很多努力的企业和个人,采取了非常先进的措施!”我似乎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确实如此,热心学习的日本企业和人们,也有不少在世界上成为新闻报道的话题。但是,这几倍、几十倍的企业和团体仍然是陈旧的体制,比起环境问题,他们更重视的是“给顾客提供干净的商品”,并没有实现减少塑料的使用量。而且消费者也已经习惯了这一点,我不禁要问:不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就直接接受了吗?
例如,我为了带回意大利而购买的日本食材大多装在塑料袋中,背面有透明塑料制成的、看起来很结实的牌子。普拉(塑料小盒子)的使用量真多啊,这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么一想,就知道这是为了防止脆饼和干海带在袋子里移位或坏掉。
商品看起来漂亮,不开裂、不变形,这对销售来说是很重要的。本来,始终追求顾客的利益,提供周到的服务是日本优秀的美德。但是,在全世界都在开展免塑料运动的今天,只有日本似乎还没有改变。就连以“自我优先”和“任性”为国民性的意大利,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比如不断有塑料制的东西变成了纸制品。
例如,在超市买包装好的肉时,会发现它代替了纸制容器,只在肉接触到的部分覆盖一层薄薄的保鲜膜。意大利人早餐常吃的饼干、曲奇之类的东西都是不包装的大袋装,开封后如何防止受潮或破碎,这是消费者的问题,这种态度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的。
一位非常喜欢日本、多次去日本旅行的意大利朋友也遗憾地对我说:“日本的点心包装虽然很漂亮,但一点都不美观。”如果日本这样被评价,那么离开日本不再去的人就会增加,蔑视日本的人也会增加。这让我非常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