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故乡—-上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稿)

今年春天,世界瞩目的中国两会召开了,这是中国在抗击疫情取得了重大成果、扶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的重要时刻召开的,具有深远和重大的历史意义。两会的召开振奋了我们在日华侨华人的心,更加凝聚了华侨华人爱国的力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分享着来自祖国的喜讯,由于日本疫情依然严重,已经一年多不能回国的我,是多么想插上翅膀,立刻飞回我的故乡 —-上海。

上海,不仅是一个闻名世界,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繁华美丽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更是一个有着红色基因的革命城市。我就出生于这个城市的黄浦江畔,父亲是新中国的第一代海军军官,当时因为父亲所在的东海舰队的军舰就停靠在黄浦江的扬子江码头,所以我的家就在附近的武昌路海军大院里。从我家到外滩的距离非常近,大家熟知的上海大厦、外白渡桥等著名外滩建筑景点都在步行十多分钟的范围里。

儿时,父母经常牵着我的手在外滩散步,当时对岸浦东尚未开发,外滩也没有现在这么繁华璀璨,但沿着黄浦江外滩的人行道可以看到别具一格的欧式的历史建筑,仿佛在默默地叙述着上海的历史故事。父母告诉我,自上海开埠后,外滩就开始成为上海的金融及贸易中心,被视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城市历史的象征。是的,滚滚向前奔流的黄浦江—-上海的母亲河,见证了上海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上海,日新月异。

每次我从日本回到上海都会漫步外滩,凭栏东望,浦东对岸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大厦等摩天大楼,栉次鳞比、美轮美奂。到了夜晚,华灯齐放,霓虹闪烁,它们与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构成了一部古典与现代交织的城市艺术交响曲,这些人文和建筑景观不仅是上海海纳百川文化的象征,也是上海城市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篇章。

翻开上海的历史,我为故乡上海而骄傲,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有着红色基因的革命城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上海诞生的。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的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航船扬帆起航了。

在军人家庭的熏陶下,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从事党史报刊的记者和编辑工作,因为工作关系,曾多次去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目睹当年的实物展品和照片,感受当时所处的环境,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具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2017年回到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原同事、现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右二)、现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左一)等合影。

我曾多次参与编写上海党史的工作,其中有《中共上海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这些党史编写和编辑工作都使我更了解故乡上海的红色基因。

1995年我离开了上海来到了日本,还时常为故乡的报刊写稿。2019年3月6日,我写的“日本第一位《共产党宣言》的译者幸德秋水”的文章在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党史镜报”上刊登了。这是我作为第一位去探访幸德秋水墓地的中国人撰写的文章。介绍了这位日本明治时代的思想家,社会主义学者的一生。1920年早春,留日学者陈望道以《共产党宣言》日文版为底本,参照英文版,在中国最早翻译了完整中文版,他在翻译时主要依据的《共产党宣言》日文版,就是由幸德秋水和堺利彦翻译的。完整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探访日本第一位《共产党宣言》的译者幸德秋水的墓地并献上一束鲜花

2020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广东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正如他所指出的:我们都有一颗爱家乡的心。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我们华侨华人一定不忘初心,热爱祖国和故乡,愿为同圆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一切力量。

和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合影

作者介绍:陈静,出生于上海。中文播音员和主持人,中国文化交流会代表。来日本前在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参与编写了《中共上海党志》等党史书籍。1995年来日本,主要从事日本广告中文配音工作。曾为日本知名企业:三菱电机、格力高集团、佳能医疗系统公司、日本Eisai制药公司等广告和著名景点“明石海峡大桥”纪录片、大阪天保山大观览车放送等做过中文配音。2018年担任了国际会议“第三十回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联席会议”的主持人。多年来,通过举办文化讲座,积极地在日本从事传播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活动。本文是今年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举办的“我眼中的故乡”征文的获奖作品,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党100周年之际,予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