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承軒•国際文化芸術窓口』連載之九十八篇—— 懷著敬畏之心做有意義的事—-一葉一菩提

懷著敬畏之心做有意義的事—-一葉一菩提
今天讀劉墨老師的「十丈蓮花館」中「朱良志對話劉墨——詩書畫:情感的安頓」,劉墨老師寫到的關於美學,我的日常繪畫製作和教學工作的對於「意識和感覺」這一精神層面的主張有了理論性的依據—美學!
劉墨老師在研討會上,曾經這樣表示,「大家都在一股腦地強調藝術的創新,創新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更重要的一個是:我們是不是要問一下藝術的本質是什麼?可是有一個美院的教授,他在我後面發言,他就來質疑我,他說不存在什麼本質性的問題,創新還是特別重要的,他說本質是情感問題。我並沒有反駁他,我也沒覺得他講的不對,當然我還要保持我自己的觀點,如果說,你只關心藝術創作的技術、材料、繼承、風格、視覺,而忘了它的本質,忘了它和人的情感關係的話,我覺得這是很遺憾的事情。對一個畫家而言,技術很重要、材料很重要、風格很重要、視覺很重要、觀念也很重要,但是我想,你和你的心理、和你的情感沒有關係,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因爲不是所有人都是畫家、都是藝術家,但是每個人都有情感,都有心裏的感受,不同的感受。所以只有美學問題,他纔會研究人的生命意識和情感問題和視覺的種種問題。但是繪畫也好、雕塑也好,他未必會研究這些問題。」
還有關於品格的論述:「另外一點,也特別是當代人和過去人比較大的一個差別,有人認爲藝術的好壞和人品是沒關係的,和人格是沒有關係的。如果你從淺表的來看,它們是沒關係。你比如說,一個大壞蛋也可以寫一手好字、畫一手好畫。可是最簡單的,誰會把一個大壞蛋的東西放在自己的身後,掛在書房裏面?幾乎沒有。我們還是要把一個堂堂正正的對民族、對國家、對歷史、對文化有貢獻的人的作品掛在身後,願意借那種氣,借那種浩然之氣。所以你想一想,這種思想實際上是比較可怕的:只要我寫的好,哪怕我是個壞蛋。這個在過去思想當中是不可以的,你一定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有這種品格、這種氣質。」
是的,在當代畫家很容易當的,辦個個展就可以是畫家了,如劉墨老師所說的,畫家和藝術家是不同的。藝術家不是想當就能當也不是只要努力就能當的。要注重培養藝術意識、修養和品格,在藝術教學中我也深深體會到這一點。
讀到這不由得想起,兩年前一位正專研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日本學生,熱切的去看一個日中水墨畫展,畫展上有各位水墨大師揮毫表演,交流時學生認真的問出了他關心的傳統與創新的問題。畫家回答說,一定要創新,要扔掉傳統……之後學生見到我,還不忘很懊悔那天那個展覽付出的時間和車費!
這是臉皮有多厚就有多出名的信念導致這樣的大師在大廳廣眾之下胡說,不自知的成了國際笑話。
為了不被這樣追名逐利的現象影響,我深深感到一些修養意識及眼力和判斷力需要從兒時抓起,並且達到親子互相影響的好效果。所以在日常繪畫教學中,我總是盡可能因材施教。比較快的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潛移默化的引導其發揮到極致。注重藝術意識和修養的培養。
設立的親子一同學習互相影響型教室,因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不是如期待一樣。因為畫是物質的,而畫的意識和修養是看不到摸不到的・・・
也有學員曾經建議我說上課時決定一個主題,大家比較好明白。但是孩子們的年齡不同,引導的傾向也完全不同,低年級的孩子要注重發揮想象力的自由塗鴉為、中年級孩子引導想象並逐漸加入基礎技法,高年級孩子想象兼技法的創作作品……藝術不是1+1=2那麼簡單的有統一答案的。我這里這是一完全統一不到一起的十人十色百花齊放的教室。
研究室成人教學還好,致力於抓孩子教育這一塊我還在努力前行。有無比珍惜無論如何都要跟著我走下去的學員家長,他們希望孩子跟隨李老師學到寶貴的祖國傳統藝術並感受水墨畫的真諦。
京都水墨畫教室帶頭人之一王桑,今晨附圖發了這樣一段:
「每月2次的水墨畫課
是我送給自己的
藝術與美缺失的童年課
從生活中抽出身
安靜地
投入到
一花
一墨
一世界
想與你來一場
水墨碰撞之約
明天下午國際交流會館見」
寫得真好,畫畫不覺間會使人成為詩人、哲學家和美學家。幾組家長行動了,潛移默化中孩子們也開始自發的努力,似乎堅持做的事有了意義,不覺的期待著……
人活一世,不僅僅是物資生活,精神生活很重要。尤其從去年開始疫情影響,未來的幾年無關名利的真正意義上的精神食糧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我是誰?我在哪里?如與劉墨老師對話中朱良志先生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生命是非常偶然的,就像一片落叶一样,从远方飘来,你不必然属于某一个地方,你不必然属于你父母带来的家庭,也不必然属于你给你那种文化的外在空间,你是一个生命,倏然而来,倏然而去,生命就是一个短暂的旅程,只要在短暂的一生中间能够做出有意思的事情。」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在生活中不斷的學習和感悟,看清本質,珍惜生命,懷著敬畏之心做有意義的事就好!
執筆者: 李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