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寺

灵光寺地处泗水县中册镇,在泗水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的龙门山中。龙门山背依偎栲栳崮,东有盘龙伏虎山,西有白龙凤凰山。山中峰峦叠嶂,壁峭谷幽,山披松柏桃李涧生竹蒲杨柳,烟岚云岫,鸟语花香,自古为佛家福地。

相传李白仰慕其胜,携杜甫同游此写下《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一诗,其“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的名传诵至今。明代嘉靖年间泗水县令张祚更是将“龙门灵雾”列入泗水十之中。2012年11月,灵光寺保存下来的历代碑刻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灵光寺身处龙门山南麓,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明帝刘庄在洛阳建起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并亲自迎接天竺僧人来中国传道送经,自此全地寺庙大兴,酒水灵光专应运而生。世算时移,专庙随朝代多商、办医经修售、重建、现存四方碑中、分别记载了嘉靖十三年五多有十五年(1546)、万历三十五年(1607)、光绪十三年(1887)的组房靖尤其金皇统二年(1142)的重修,使灵光寺达到最大规模。修事宜。寺庙坐北朝南于山腰中,群山拱卫,俨如镶嵌山间的一颗明珠,绚丽交目。整个建筑由南向北,一线展开。依次为山门、钟效楼、天王殿、宝殿、左右伽蓝殿、祖师殿,最后是无梁宝殿、观音堂、圆寂塔、普同建有方丈斋、客堂、香屋、寮房、斋堂、厨库祠等。住持方丈、四大班首八大执事,一应俱全,僧众多时数以百计。一年四季,佛事频频;远近香客络绎不绝。宣统三年(1911),寺遭火焚,殿圮庑颓,损毁惨重;民国之初无力修缮,僧人渐次流散;“文革”之中,再遭破坏,灵光寺风光不再仅有断碑残碣与荒草相伴。2013年有社会贤士不忍寺庙破败惨象,顺民之求,于原址上复建。重建后的灵光寺三面环山,襟怀碧水,整个院长方形状,四面环房。正门为琉璃瓦门楼,门额上书“天门”两字,两侧为斋堂和寮房。正面三殿一字排列,大雄宝殿居中,内奉三世,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文殊殿居左,内供文殊菩萨;普贤殿内供普贤菩萨。东、西两侧为配殿 东殿为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为三仙殿,供奉泰山圣母碧霞仙君、天师医祖、天宫财神。主体建山坡上建有十米见方的石砌平台,周置护栏。内有一仿古建筑,黄瓦门额上书“观音殿”,内供观音菩萨。寺外西侧十米处,建有红瓦覆座,内置明清以来石碑十数通,碑记史料珍贵,为研究灵光寺的革和兴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