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的前世今生

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泗水属徐州之域,由下明国治理。五帝时期,泗水为穷桑地,隶属于曲阜,为古都之近畿。自颛顼称帝,历尧、舜、禹,至汤伐卞,泗水之域先后为幕国(蔑国)、崇国、卞明国之地。夏朝,泗水仍为卞明国,隶属徐州。商朝前期,泗境仍为卞明国地,后期并入奄国。西周,泗水之域隶属鲁国,为卞邑、郚邑、蔑邑(姑蔑)、桃邑。东周前期,泗境仍属鲁国。至战国末期,泗地归属不定。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8年)楚灭鲁,泗地归楚国。楚王负刍五年(前223年)秦灭楚,泗地属秦国。秦代,泗水地域属薛郡鲁县。

西汉时期,在泗境卞邑置卞县,隶属鲁国;在郚邑置郚乡县,隶属东海郡。东汉时期,郚乡县废,入卞县,隶属豫州鲁国。三国魏,泗境仍为卞县,隶属豫州鲁郡。西晋前期,卞县仍隶属鲁郡;惠帝末年,晋乱,卞县废。东晋,泗境先隶属鲁郡鲁县。咸和二年(327年)起,泗地先后归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秦。太和元年(366年),陷于燕。宁康元年(373年),陷于秦。南朝宋初,卞县废。泰始二年(466年)复置卞县,属兖州(后改属徐州)鲁郡。因兖州刺史毕敬众降魏,其后,所属忽宋忽魏。至宋末梁初常属北魏。北魏,县境西部为汶阳县(治所在今中册镇故县村),东部为弁县(“弁”通“卞”),均属兖州鲁郡。北齐、北周,鲁郡改为任城郡,弁、汶阳属之。隋开皇四年(584年),汶阳县并入鲁县,鲁县改称汶阳县,属兖州。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汶阳县东部区域置泗水县(因泗水发源于境内而得名),属兖州;汶阳县更名曲阜县。 [3]【一说,开皇十一年(591年)卞县更名为泗水县,县治卞城;十六年(596年)汶阳县东部划归泗水县,县治迁至虚朾(今泗水县城)】大业二年(606年),兖州改为鲁州;次年,废鲁州,设鲁郡,泗水县属之。唐代,泗水县属河南道兖州鲁郡。

泗水县属卞,灭其国而存其祀,封伯益后裔费昌国于其地,是为奄国,泗水属焉.周克商、灭奄后,将卞明旧国改为卞邑,归属鲁国。至战国后期(前256),鲁国为楚所灭,卞邑属楚。秦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都,卞邑属薛郡(治所在今曲阜 )。西汉建立,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薛都改为鲁国,卞邑政名下县,属于鲁国。汉武帝时,在全国设置十三刺史部,改鲁国为鲁郡,卞县属豫州鲁郡,东汉、三国、西晋皆因之。西晋末至东晋南北朝,内争不息,国家兴废无常,卞县亦归属不定。隋开皇十一年(591),始置泗水县。开皇十六年(596) 治所由下城迁至虚打(今泗水县城)。唐代将全国划分为十道,下置州、郡、县,泗水县属河南道充衣锦里设置锦川县(治所即今音义村,音义原名衣锦里、锦里、阴邑同年冬即予废止,复置泗水县,仍属充州。明洪武初,改济宁路为济宁布泗水属济宁府充州管辖。洪武十八年(1385)降济宁府为州,升充州为脚泗水属之。清代,泗水一直隶属充州。民国初年,裁府制,改省、道、县三级制,泗水县为山东岱南道所辖。1914 年为济宁道所辖。1927 年,直属省辖。1936年,隶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38 年1月,日本侵略军占泗水,原国民党泗水县政府弃城而逃,后成立国民党游击泗水县政府(地在今星村镇大李家庄)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日伪势力则在泗城建立伪县公署。1939 年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以滋临公路为界,划为两个县公路以南为邹东县,以北为泰泗宁中心县。1940 年春,邹东县和泰泗宁中心县撤销,泗水县归鲁南地委领导。1941年7月,泗水与曲阜合并成立曲泗县。1946 年 4 月,撤销曲泗县,恢复泗水县,归鲁南第一专署领导。1948年6月,泗水解放,泗水县属鲁南第一专署。1950年,属泰安专区。1956 年,改属济宁专署。1983 年10月1日,又划归泰安地区1985年5月1日,复归济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