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承軒•国際文化芸術窓口』連載之九十七篇 「一墨一菓子」---墨的保存

「一墨一菓子」---墨的保存

日本新年氛圍漸遠,祖國該是緊鑼密鼓的準備春節了…在他鄉日本人們又開始按部就班的學習和工作,我也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新年後,參加了茶道的初釜及各教室正常授課,日常生活充實愉快。

即使是自肅中,前兩天京都國際交流會館的講座正常進行,參加上課的家長和孩子們的專心及進步令我很是開心釋懷,期待每一次課的遇見。

昨天近鐵百貨店上本町水墨畫講座,收到了奈良傳統製墨老鋪古梅園和天平庵合作的紅花墨菓子。「一墨一菓子」,大家都知道我對墨情有獨衷……認為李老師喜歡墨已經喜歡到可以喫墨。經常用「紅花墨」的我打開菓子盒一看,那菓子的觀感和手感就是墨塊,於是就愉快的咪西咪西了。長期不覺因疫情導致的些莫名的抑鬱也因喫了這「墨塊」愉悅起來了。能適時的調整了心態,真好!

看「紅花墨菓子」的保質期,不由得想到曾經答學生問的關於墨的保存方法。在此借我讀過的尹潤生先生著書『墨林史話』的一段—「墨保護的方法」給初喜藏墨的朋友。

墨的保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保護得法,墨就不致損壞,墨的質理不致發生變化。如果墨質不發生變化,不僅在使用方面不失效能,而且在收藏方面也能防止墨發生斷裂。

如何避免墨的斷裂?容作下面的商榷。

墨的斷裂,其主要因素可以分成人爲的與自然的兩方面所致成。 造墨技術最根本的技巧是合膠,好墨必須膠重,膠重的墨,如果技巧不成熟,墨製成以後可能斷裂,或由於不小心謹慎,不懂得輕拿輕放,甚至摔碎,這都是屬於人爲造成的。每年四季氣候不均,因爲寒來暑往,有了涼熱的變化,如果收藏不得法,很有可能受到氣候影響而使墨斷裂,這是屬於自然因素造成的。

一般談論墨因爲受到氣候影響而斷裂,總認爲是墨最怕風吹;還有人認爲北方風烈,不好保藏。究竟墨怕風否?倒要先研究這個問題癥結何在? 如果墨不怕風吹,爲什麼由庫房拿出來一被風吹,立刻就開始斷裂呢?一般人只知道墨被風吹而斷裂,那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實際上墨最怕的是暑天黴潮季節潮氣的侵襲,如果是被潮氣浸入的墨,膠性已起了變化,若遇到風吹即有斷裂的可能。如墨收藏得法,未受潮氣浸人,縱然遇到風吹也決不致斷裂。墨不怕風,怕受潮,因爲受了潮才怕風。墨家宗師李廷珪很早就說清了墨的保護方法,他在一首詩中說得非常確切:“贈爾烏玉玦,泉清硯須潔。避暑懸葛囊,臨風度黴月。”這首詩清楚地說明了墨不怕風,而最怕黴天的潮氣侵入。這個問題既然有了明確的答覆,我們就可以再進一步研究怎樣來防止潮氣的侵入了。

古人對於收藏墨的方法,在文獻中能找到資料,比較可作參考的,唐代有位許芝喜愛藏墨,他的藏品放置在石匣內藏貯,由於石匣雕刻蓮花,故有墨名叫“石蓮祕室”,就是根據這個掌故命名的。還有宋代蔡襄也喜愛藏墨,他是經常用豹皮做囊來貯藏,後來據此也有“豹囊幽賞”之名。用石匣與豹皮囊藏墨,其目的完全爲了防潮。明清兩代墨家多采用漆匣貯墨,乾嘉以後又在漆匣內襯以棉花,或將棉花蓋在墨上,這都說明了歷代保護墨的共同方法,一致是以防潮爲主。

目前我們的貯儲條件比較過去強得多了,倉庫窗口可以安裝通風設備,室內裝置溼度表,使得室內保持一定的氣溫。倉庫的基地也可以防潮,一切的條件都比較科學。至於一般應注意事項,如藏貯的地方以北房爲宜,墨宜放置在離地面高二尺以上櫥架內,櫥內地面放一些防潮化學藥品,更較妥當。冬天不生火沒有關係,更不宜有暖氣設備。最好帶有原裝漆匣,每當反潮季節,不要使墨與空氣接觸,等候收潮以後,再做欣賞、陳列等一切活動。凡漆匣內墨面上起有一層白斑點或白霜,就是黴天受潮氣侵入所致。總之,墨本身堅瑩原無斷裂,如果收藏得法,不使潮氣侵入,則能保證不致斷裂,反之如受過潮氣侵入的墨,則隨時都有斷裂的可能。以現有的傳品而論,不論是明代品,或是清代康熙初年精品,凡是收藏得法的,至今雖經歷了二三百年,仍然是完整無斷裂,用手撫之,則鏗鏗然微有金石聲,足證經歷年久,並非是斷裂的決定因素。

尹先生詳盡闡述保護墨的方法,很好借鑒。尤其是日本梅雨季節濕氣很重,墨的膠容易受潮變質,對墨塊的壽命影響很大。致力於書畫,做愛墨之人,盡心愛墨護墨用墨。

                                                                                                                                                              執筆者・李留雁

(详细报道请阅读《中日新报》2021年2月1日号“文学&艺术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