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部地区吹起“中华风”

在青叶微染的季节,有幸参与宣传并现场观看了由名古屋华助中心与爱知大学共同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名古屋总领事馆、名古屋市教育委员会、中日新闻社等机构全力支持的“第一届华之风中文发表大会”(个人觉得活动的日文名字中パフォーマンス有一展风采的意思)。

参加者有刚过蹒跚学步阶段的小宝宝,也有正在步入古稀之年的老爷爷;土生土长的日本人居多,也有在日“土生土长”的华人子女,还有越南人来参赛。参加演讲的总选手数高达52人。

为此组委会特意将参赛选手兵分三路,设立了儿童、少年和成人三组分别角逐。令人惊喜的是,儿童组参赛选手高达35人,为此组委会特意将儿童组的演讲内容变更为讲短故事。少年和成人组的演讲内容基本围绕自己与中文的缘分展开,不少人选了在中国亲历的实感或与中国友人交往的主题。观众人数也声势浩大,目测200人不止。

当晚6点48分,NHK电视台第一时间报道了这次比赛。次日日本主流媒体之一《中日新闻》以“汉语演讲比赛 参赛选手年龄跨度令人震撼”为题做了详细报道。最终,年龄最小的选手、年仅5岁的丁千然获得“名古屋总领事奖”,年龄最大的选手稻熊秀雄喜获成人组二等奖。

在颁奖典礼的音乐奏响、获奖名单一一揭晓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这次比赛为什么叫“中文风采大赛”而不是普通的“中文演讲比赛”。因为本次评审的创新点之一是,不再单一拘于发音和语言的流畅性,而是注重演讲内容和演讲者的情绪。比如,斩获成人组桂冠的爱知淑德大学女生小森萌萌华不是所有选手中发音最好的,但是她选了一个恰到好处的题目——《中国移动支付》,向观众展示了她在中国大街小巷拍到的移动支付的图片,并向日本移动支付落后的现状敲响了警钟。七十岁的退休老爷爷——稻熊秀雄回顾了他在60年前著名的“伊势湾台风”中亲历的事,讲述了一只叫“担马”的小鸡如何逃生的感人故事。

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成人组6号选手山真以,她是一名公务员,是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年轻妈妈。2017年春天,她是在听了由我们爱知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日语与中文的格斗”第18届大型公开演讲会后,深深地喜欢上了演讲嘉宾刘婧荦(劉セイラ),从而开始疯狂迷上中文的。我记得当时セイラ在讲到如何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天数个小时苦练日语时落泪了,全场当时不约而同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拥有出色的中文和日语发音,セイラ最后成了一名罕见的中日双语配音演员。如今的山真以也拥有了出色的中文发音,这在到了成人阶段才开始学中文的人群中是不多见的。

不知不觉已经来日三年,虽然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教过的日本学生总计也有50+。也许与中国国内的学生或成人学习外语的目的不太一样,日本的学生或社会人学习中文主要是出于兴趣。比如,我的学生中岛,他说退休之后的两年心情一直不好,经常在家里发脾气,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中文,惊异于世上还有这么美妙的发音,从而开始苦学中文。现在至少从课堂表现看,他很乐观,喜欢笑,还时常逗大家笑。我的另一个学生野村,正宗的年逾古稀的老爷爷。我时常惊诧他是怎么记住那么多成语、歇后语和诗句的。比他年轻30岁的我,而且儿时到青年时代记忆力惊人,如今也步入很难让新词压进大脑的年龄。他学中文,我学日语,却老是惭愧野村比我进步快,羡慕他词汇量巨大,尤其是旁门左道的词也信手拈来。上课的时候时不时就“露一手”,看到我吃惊的样子,老爷爷通常会开心地笑。

如此说来,一个人可以将学习外语视为“终生伴侣”来对待。虽说起步越早越好,结束越晚越好,但貌似何时起步也毫无关系。

参加完“中文风采大会”,在秋夜里回家的路上,仿佛不断有热浪来袭,应该是这片燃起“中华风”的热土散发的气息吧。中文教育任重道远,首先要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活动入手,形成督促机制、激励机制。所幸的是,有这么多机构,这么多中外友人一道努力。期待明年第二届“华之风”中文风采大赛能把风采进一步细化,再掀高潮!
(本文作者 爱知大学孔子学院副校长王芳,照片邓雪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