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在日本 方兴未艾

说起中国国粹京剧在日本的传播,首先要说的是梅兰芳先生功不可没。1919年、1924年、1956年梅先生3次率团赴日,特别是1956年5月,梅兰芳、李少春、袁世海等京剧名角应邀赴日,在歌舞伎座演出37场,轰动日本朝野,当时的上流社会以能哼哼几句京剧为荣。京剧从那时开始在日本社会扎根、开花、结果。

100多年过去了,活跃在当今日本的京剧団、京剧社及票房(以东京为主)有数十家,使中国这一传统的国粹艺术在邻国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

京剧票房在东京

2009年11月14日,日本最长寿的京剧票房在东京庆祝60诞辰。六十年前,以朱震球为首的中国驻日代表团里一些爱好京剧的团员们成立了“中国驻日代表团同仁平剧组”,以后为了搞演出,又吸收了不少团外人员,更名为“中华业余平剧团”(北京曾被称为“北平”,故京剧也曾被人称为“平剧”)。由于票友并非三天两头搞演出,很多时间是自娱自乐,研习京剧,因此不久“中华业余平剧团”又更名为“中华国剧业余研究社”。1953年中国代表团解散,能拉会唱兼司鼓的朱震球及一些团员离日,研究社一下子冷清了下来。正在这时,上海名票章英明从香港来到东京,加入了研究社。由于章英明唱、演、拉、打都会,被众票友推为总指挥。根据他的建议,“中华业余研究社”简称为“东京票房”,从此“东京票房”的名字响彻海外和中国大陆的票界。

东京票房是当时日本唯一的京剧票房。票友三教九流,历经四代。以前曾有民国政府驻日外交人员, 有来自港台和大陆的工商业者及其家眷,其中有清末洋务运动的主将盛宣怀的两个孙子盛毓度和盛毓邮及其他们的太太。票房的活动地点曾长期设在他们经营的留园饭店和新亚饭店里;后有攻读戏曲专业的日本学生,当今从事中国戏曲学研究的大学教授中有几位曾是东京票房的票友。现在,则有大学教师、公司职员和退休人士等十几个人,其中包括庆应大学教授和原日本驻加拿大使馆官员在内的五位日本人。

东京票房参加者有中国票友,也有日本票友,还有友情出台的专业演员。既有文戏,又有武戏;既有传统戏,又有现代戏。既迎合观众的口味,又照顾到票友的水平,还力图展现京剧的全貌。知名度较高的《霸王别姬·剑舞》由日本票友神原洁子表演;观众熟知的《贵妃醉酒》由日籍华人票友草野英子主演;动作难度较大的《水浒传·狮子楼》《天女散花》片段则由专业演员陆海荣、蔡际东、张桂琴饰演;另外,京胡协奏曲《迎春》由票房琴师叶向东和客员琴师张艳合奏;演绎故事的两出折子戏《四郎探母·坐宫》《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则由中国票友吴敏、于播和徐利扮演。其中压台戏《红灯记》,以前从未在日本舞台上亮相过。为了照顾在日华人观众的兴趣,票房特地安排了这个节目。果然不出所料,不少中国观众就冲着《红灯记》来了。

此外,一些搞中国文化研究的日本老师也专程来看《红灯记》,因为《红灯记》名气很响,常常出现在记载文革的资料中,但他们却无缘观看。传统京剧可以通过访日京剧团的演出一饱眼福,唯有《红灯记》是不可能成为访日京剧团的节目的,因此他们要来一睹《红灯记》的芳容。票友在排练《红灯记》时曾经担心《红灯记》太为中国观众所熟悉,要博得掌声很不容易。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票友们花了半年时间模仿样板,终于得到了观众的认同。特别是李奶奶的“痛说”,不仅让一些中国观众看了唏嘘不已,也让有的日本观众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手绢。当然也有个别日本观众对《红灯记》里提及鸠山表示不解的,认为鸠山是民主党政权的首相,和中国很友好,戏里的日本宪兵不该取名叫鸠山的。其实在排演时,中国票友曾提出是否要将“鸠山”改成“秋山”,但因日本票友反对,认为艺术就是艺术,不要去跟政治挂钩,主张“原汁原味”,所以最终没有改。

2009年11月14日,庆祝东京票房60诞辰公演是在东京荒川区一家拥有一千多个座位的大剧场里举行的。由于票价便宜,才1000日圆(约合75人民币),加上演出前几天,日本的《东京新闻》和在日的两家华文报纸先后登载了票房公演的消息,以致观众蜂拥而至,上座率达到四分之三。中国驻日大使馆的一位官员看到这一场面很是吃惊,说经常看京剧,从未见过来这么多人的,且观众层次不一,来自各行各业。说明艺术是无国界的,京剧能为日本观众所接受。演出结束后,中日观众的反应是节目丰富多彩,很有意思,票价还便宜。观众评价《坐宫》最有趣;《狮子楼》最惊人;《红灯记》最感人;《天女散花》动作最优美。有的观众第一次看京剧,觉得京剧并不是那么深奥难懂的,门外汉完全能接受;有的观众觉得京剧与歌舞伎有相似之处;还有的观众认为看了京剧,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总之票房的这次公演给中日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一些观众还议论这样的演出明年是否还会举行。

在海外,票房举行公演相当不易。除了经费难筹外,道具和衣服也难借到。经费一般由出演者分摊。不够的话,票房从会费中取出一部分钱补贴。这次公演,原票房社长、98岁的章英明给了近三分之一的赞助,算是额外的幸运。道具和衣服一般是向当地的专业演员借,借不到就得自己去买。有的买不到,只好自己设法制作。如《红灯记》,煤油灯买不到,只好用汽水瓶做;宪兵的大衣买不到,只好找相近颜色的旧风衣代替;铁梅的辫子买不到,开始想用清朝遗老的长辫子,结果不行,只好用半截辫子,接在演员自己的头发上将就了。

虽然演出花费很多钱财和精力,但听到观众的鼓掌和赞语时,票友们还是觉得付出是值得的。演出既能提高自己的技艺,又能弘扬京剧,还能加深中日文化交流。票房代表、庆应大学文学部教授山下辉彦在致公演开幕辞时说得好:如票房公演有助于文化交流将是一大幸事。希望通过演出,让更多的人理解中国文化,喜爱京剧,加入票房,登上舞台。八十年代的票友、京剧研究专家、明治大学教授加藤彻在公演祝辞中也说得非常好,他说东京票房是他学习京剧知识的母校,是戏迷的灯塔,作为戏迷的一员,希望这座灯塔永远辉煌下去。是的,票友们举行公演的目的就是希望东京票房长命百岁,票友队伍能不断扩大,京剧能代代传承下去。

在日本,喜欢京剧和想为京剧艺术做贡献的人大有人在,有在日华人,也有纯粹的日本人,这些日本人不但自己在学习京剧,他们也在向自己周围朋友们宣传了京剧的魅力。看戏的朋友们也为他们演唱京剧而感到自豪和光荣。可能这些日本学员们水平还有限,但是他们有喜爱京剧的一颗热心。他们用自己辛辛苦苦打工挣来的工资,投资到学习京剧,想唱京剧想当一名京剧演员,值得敬佩。(吳敏图文)

东京新潮剧团

在日本东京,有有一个 ” 新潮剧团 “,是在传统京剧表演的基础之上,创作日语台词,与日本歌舞剧,能剧融合,突破传统文化壁垒,创作的新剧。新潮京剧剧团创建于 1996 年,团长是出身于京剧世家的张春祥。他曾在北京京剧院做演员,武生行当,后到日本定居。出于对京剧的热爱,他希望并且也很努力的为培养日本的京剧票友。为吸引更多的京剧爱好者,他从中国买来京剧的全套服装道具,以唯美的扮相和精美的戏服定期对外公演,” 新潮剧团 “” 帮无数的日本人一圆他们的京剧梦。节假期间《霸王别姬》,票价 4300 日元(260 人民币),学生票 1500 日元(90 人民币)有时一票难求,而观众则以日本人为主。

日本京剧研究会

最近,日本京剧研究会为纪念其成立30周年,公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东京的京剧》。演员们都是日本人,用中日两种语言在台上演绎中国京剧传统剧目《秋江》《天女散花》和《辛安驿》。华美的服饰、诙谐幽默的剧情、到位的剧本字幕翻译及演员们功底深厚的表演令人赞叹。日本京剧研究会全部是日本人,成立于1987年,目前真正意义上的会员只有四五人,在众多日本京剧爱好者的支持和帮助下坚持走到今天。
公演前,演员们要每天排练。他们有的是印刷厂职员,下班后赶来排练;有的是家庭主妇,为家人备好饭菜后坐电车远道而来。幕后有大学老师帮忙,还有84岁的忠实戏迷帮忙翻译剧本。会长盐泽35年前就开始接触京剧,30年前和日本其他一些京剧爱好者成立了京剧研究会。盐泽说,35年前她学京剧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学习资料相当有限,只能看中国京剧代表团访日表演录像,将中文台词翻译成日语,身段只能靠看录像模仿。当时买不到京剧戏服,只能找人做。上世纪80年代,她还特意去北京学过一段时间戏。30年过去了,65岁的她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盐泽说:“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文化很多,当然也有来日本后发展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希望亚洲国家能够好好相处,这是我从京剧中学习到的。中国有很多好的词语,比如温故知新、知古鉴今等等,京剧中有着许多我们不能遗忘的东西,比如人性,希望京剧能助大家了解异国文化。”英俊小生逢泽脩生今年26岁,主演的电影《青春的书签》即将公映。这次友情客串让他对京剧萌生兴趣。他说:“第一次演京剧,觉得很有意思,以后有机会还会参加这样的演出。“国之相交在于民相亲。”京剧研究会等日本京剧团体,为日本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之窗。

日本京剧院

日本京剧院是目前活跃在日本舞台上的一支有生力量。团长吴汝俊1963年出生于南京,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男旦演员,从表演到创作,样样精通,曾自编、自导、自演过轰动一时的《武则天》及《贵妃东渡》等京剧大戏。

1984年吴汝俊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戏曲学,2001年演出原创新京剧《贵妃东渡》,饰演杨贵妃。被誉为“21世纪男旦”。2003年出演自创的新京剧《武则天》中的武则天。荣获“第17届日本金唱片大奖——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特别奖”。 第二专辑《梦乡》发行。

京剧“朋友会”

京剧朋友会是日本草加市学习中文的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已有28年的历史。现有会员60人,从初级班到研究班分5个班,每周日上午上课。

一年搞两次大的联欢活动:春节会和七夕会,参加者有一百二十余人,除了会员之外,还有大中学生和其他学习汉语及喜爱中华文化的人,另外还有一些中国人和留学生。“朋友会”会长叫村本敏,该朋友定期举办京剧讲座,讲师由東京票房元老和指挥、慶應大学名誉教授、语言学家山下辉彦先生担任。他除了介绍京剧的历史、京剧的特征(生旦净丑和唱念做打)以外还把京剧与歌舞伎的异同向授讲学员作认真的分析。讲座还请专业演员黄鑫洋配合做示范。台下观众听得津津有味,学员认真做笔记。一个留学生说,她虽在中国长大,但对京剧并不了解。今天第一次知道京剧这么深奥,这么有意思。山下辉彦在介绍京剧基础知识。专业演员黄鑫洋在旁作示范。通过京剧讲座汇聚喜欢京剧的日本京剧爱好者排练折子戏并举行汇报演出。目前他们排练演出的有两个折子戏《钓金龟》和《游龙戏凤》、一个彩唱《巡营》。大多数观众是第一次看京剧,因为有中日文字幕,加上前面讲座已有说明,他们都能理解剧情,觉得很生动有趣。(吳敏图文)

樱美林大学京剧团
2012年3月15日,梅葆玖应日本樱美林大学之邀,赴日参加了该学校的博士受典仪式,也像父亲一样,成为了“梅博士”。樱美林大学已有9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樱美林学园的创始人、首任校长清水安三曾是梅兰芳的挚友。而时任校长佐藤东洋士也对京剧也非常喜爱。樱美林大学曾于2000年开设京剧课程,也是当时日本唯一一个开设中国京剧课程的大学,常常举行京剧演出。2006年,梅葆玖的弟子、梅派京剧第三代传人袁英明开始担任这门课程的老师。2017年12月27日晚,日本樱美林大学学生京剧团访华演出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的舞台隆重上演,《三岔口》、《白蛇传》等京剧经典剧目,让近2000名观众享受了中国国粹艺术。据了解,经日本文部省批准,樱美林大学于2000年开设了中国京剧课程,成为日本唯一一所教授京剧表演艺术的大学。本次学生京剧团演出由该校中国著名梅派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的弟子、戏曲学博士袁英明教授亲自指导。参加演出的40余名演员大多为日本樱美林大学戏剧专业的学生,年龄在19-22岁之间。该团于还曾在上海戏曲学院与中国学生进行过交流。

中国国际京剧票友联盟日本分会

上面介绍了日本众多的京剧院、团、票房以及票友会,这些大都在日本东京。下面介绍一下西日本唯一的中国京剧票友会“中国国际京剧票友联盟日本分会”的情况。

中国国际京剧票友联盟日本分会成立于2016年10月,会长刘成。目前京剧票友群有48人,其中日本籍18人。日本票友会每月活动一次,主要是以普及京剧知识、传播京剧文化为主。

由于以大阪为中心的京、阪、神地区是日本历史上的古都,文化比较发达,好多日本传统历史剧都发源于这一地区,因此地理位置比较重要,但中国的国粹京剧在这一地区传播比较薄弱,然而这也是为什么把中国国际京剧票友联盟日本分会放在大阪的理由所在。

日本分会大多数会员都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京剧的,年令也在30岁到75岁之间。艺术指导是秦帅老师,他毕业于中国戏剧学院,又在专业剧团工作过多年,很受会员们的爱戴。日本分会的会员一般都能唱几句样板戏,同时对传统剧目也抱着积极学习的态度。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与练习,日本分会会员们已经能在唱现代戏的基础上、学习了很多传统剧目和唱段,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坐宫》、《空城计》、《凤还巢》、《野猪林》、《锁麟囊》等。日本分会会员中有学习梅派、程派、李派的,老生、花脸、青衣、老旦演员也基本成形。目前,现代戏已经开始彩排沙家浜《智斗》一场析子戏,传统戏正在排练四郎探母《坐宫》,会员们已经自备了部分演出服装每个月的活动地点在大阪中日新报新闻社活动室。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际京剧票友联盟日本分会成立一年多极大带动了西日本华侨华人和日本京剧爱好者兴趣,每次活动视频发布后都受了了热烈传播,视频观看人数迅速超过万人。

京剧在日本正方兴未艾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京剧艺术也越来越在海外广泛传播,特别是中国国家级的院团带着精典国粹京剧多次赴日本演出,更是带动了在日本的华侨华人以及爱好京剧的日本国民极大兴趣。国家京剧院赴日本巡演,55天52场。

2017年,为纪念中日建交45周年,3月7日至4月30日,应日本民主音乐协会邀请,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委派,中国国家京剧院赴日本巡演团一行60人,由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率领,携经典剧目《金钱豹》《太真外传·长生殿》《锁麟囊》在日本28座城市开展了52场巡回演出,行程数千公里,观众近10万人次。于魁智、李胜素领衔的《长生殿》取自京剧全本《太真外传》,杨贵妃的名字在日本日本家喻户晓。

随着国粹走出国门,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和日本人对京剧的关注力不断提高,相信京剧在日本会越来越受到广大侨胞和日本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