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堤晨读 (外一篇)

招堤晨读 (外一篇)

被列为贵州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的安龙招堤荷花池畔,山清水秀,风景旖旎,实在是读书的好去处。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安笼(今安龙)游击使招公国遴先生,为抵御陂塘海子水滥,捐奉银2000两,率兵士、工匠在城东北伐山采石筑就长堤,造福于民,后人感之,名日:“招堤”。如今,几经修复、改造的招堤,象一条绿色长龙,横亘于城郊广阔的田畴和 秀丽的荷花池之间,观之,心旷神怡;思之,激人奋进。每天黎明之际,都有数百名学生披着彩霞、迎着朝露到此晨读,刻苦求学蔚然成风。

招堤大门前饰有雕梁画栋红砖碧瓦的牌坊柱上,赫然铭刻当年“贵州自治学社”社长张鸿藻先生撰写的这么一幅楹联:“我从日本归来漂大海渡长江经许多无边风月还是此间极佳;人到招堤揽胜怀招公建亭阁真正是有爱河江山于斯千古留名。”大凡到招堤游览的旅客,抑或是到此晨读的学子,首先读到的必是此联。

早在中学时代,每逢课余或周末,我便约上同学,携上书本到此用功,放下书本之际,便细细研读招堤边涵虚阁的诗词、对联。“何处堪消夏?招堤夜饮中。呈妆杨柳绿,向脸芰荷红。朗照天心月,凉生水上风。清虚烟雾里,疑在广寒宫。”桐城人倪昌运这首题为《巳卯仲夏》的五言律诗,就是中学时代在此晨读背诵得烂熟于心的。

涵虚阁上还有这么一幅对我影响较深的对联:“携酒一壶到此间畅谈风月,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充分表达了古人虽然游乐于良辰美景之中,却没忘记忧国忧民的挚诚爱国主义思想,让经常到处早读的学生受到了不少的熏陶。

半山亭上刻有当年“洋务运动”时期著名领导人物、晚清名臣张之洞先生在十一岁幼龄时所作的《半山亭记》,辞章优美,结构严谨,有感而发,一气呵成,让人读来荡气回肠。凡到此读书的学生大多抄录有此文,作为课外阅读的必备篇目。中学毕业后,几经频频转抄,广泛流传于大学校园里,令同窗们对招堤神往不已。

“垂堤两行杨柳色,凭栏十里芰荷香。”这是对招堤荷花池风光的总体描绘,招堤“十里荷花”由此而得名。每到春夏之交,堤上绿柳飘扬,绵延而去,绿醉了人们的心窝;盛夏的荷花则在宽阔的绿叶中灿然开放,芳香馥郁,沁人心脾。由此,著名书法家肖娴在此题下了“醉荷亭”的墨宝。有一年贵州省文联在此举行“荷花笔会”,作家们每天早上都到此寻找飘逸的灵感。何士光、文志强、卢惠龙等几位知名作家对这里益人的景色,温暖的气候赞不绝口。青年诗人陈亮在笔会结束后仍久久不忍离去,在滞后逗留的十多天里,每天坚持到招堤吟诗作赋,后有佳作两组分别发表在《诗刊》和《星星》诗刊上。他临走时叹道:“招堤的确是读书和创作的好地方!”

清晨,东方晨曦初露之际,长堤边、亭阁下,便涌现出许许多多晨读的学生,薄霭萦绕他们年轻的身影,啁啾的鸟鸣伴着他们的琅琅书声。黄昏,当晚霞已映红荡漾鳞鳞的荷池,学生们仍紧握书本不忍释卷,或来回踱步,念念有词;或静坐台前,潜心钻研……每遇此景,我便顿生“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之念。近日,偶从报端读到戴明贤先生的一幅劝学联:“何日读破书万卷,有时喝尽酒千杯!”不禁如梦初醒,精神为之一振。忙里偷闲,有时也挟上书本、纸笔,到招堤加入学生们的晨读队伍,任荷花的温馨氤氲书页,让卷中的真知荡涤心胸

(原创作者:韦元龙,中国当代作家,《窗口》文学期刊主编,中国龙网总编辑//图片均来自网络)